close
前幾篇我向大家分享了系統分析師必須具備的軟實力其中的「觀察」、「商業思維」及「聆聽」,在講述下一個主題之前,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些案例。此篇為第一個案例!
專案背景:P公司的貨品在台灣由L公司負責物流服務,P公司的產品品牌眾多,且貨量非常大,佔L公司營收比重為10~15%
專案需求:L公司在處理收貨及加工商品時,希望由系統計算目的存放位置
專案成員:
此專案我的角色為PM,SA為輔,主SA是X先生
分享內容:
在瞭解完系統需求之後,X先生開始撰寫系統規格書,X先生係L公司年資較深的SA,而我僅剛到職2個月,所以主管指派X先生協助我。以下內容為X先生撰寫的規格書示意:
- 取出商品的儲區,放入變數@putawayzone;儲存型態放入變數@putawaytype
- 取出該儲區的品牌別及儲位是單一棧板還是雙棧板,放入變數@brand及@bintype
- 先判斷若@bintype=‘double’且@putawaytype=‘D’,則執行以下程序(略)
- 若@bintype<>’double’且@putawaytype=‘D’,則執行以下程序(略)
⋯⋯⋯{略}⋯⋯⋯
看完後,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,但這種寫法非常常見,因為通常SA都是PG升上來的,所以這種版本是通例。先說明我沒有批評之意!
但正確的寫法應該要以商業思維去撰寫,而且務必保持KISS(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)原則去寫,否則就是搶了SD/PG的工作了!
所以我改寫了一下:
- 自商品主檔取出該產品的預設入庫儲區及儲存型態
- 取得該預設入庫儲區的所屬品牌,並將對應的所有儲位其儲位屬性一併取得
- 若該商品的儲存型態為’D’,則
3.1先執行以下儲位型態為double的區段,若取不到資料則繼續執行3.2,否則取到的值即為目的
3.2執行儲位型態不為double的區段,若取到值則為目的,否則回傳空白
⋯⋯⋯{略}⋯⋯⋯
上面我改寫後的版本是否較容易閱讀且利於溝通呢?
[2021/7/1 13:42]格式調整,將重點標註清楚增加可閱讀性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